什么样的车,还能继续“加价卖”?

什么样的车,还能继续“加价卖”?

汽车的指导价是一门玄学,不能没有,但似乎也不重要——如今市面上真正按照指导价来销售的汽车,恐怕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对于大部分车型来说,指导价都是过“高”的,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实际买到的汽车要低于指导价,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终端优惠。但对于某些车型而言,指导价又是过“低”的,你需要增加不少预算,才能顺利提走那台心爱汽车……

按理来说,现在网络十分发达、主机厂的生产能力也随时能够扩充,车企、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差越来越小,“加价买车”的时代应该成为历史。但事实并非如此,车市也出现了“马太效应”,那些需要降价才卖得出去的汽车依然要依靠优惠才能生存,而那些高傲的“加价车”,还是不愿意低下头颅……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汽车,还能继续“加价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加价车”是如何产生的,其实归纳起来无非两点——

1。供不应求

2。饥饿营销

有了供给、营销这两个层面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其实还不够,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造出“加价车”,纵观所有能够加价卖出去的汽车,品牌都是过硬的。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强大品牌号召力上的产品,才有被抬高身价的可能,否则没人愿意去付出这份溢价。

总的来说,“加价车”其实有迹可循,甚至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同级别标杆车型

不是所有的标杆车型都具备“溢价”能力,它必须要像“鲶鱼”一样,能够搅动市场,甚至颠覆市场的能力。

比如我们熟悉的汉兰达(配置|询价),老款汉兰达于2015年3月上市,如今6年时间过去了,直到产品生涯末期,汉兰达虽然没有了明面上的加价,但动辄上万元的装饰,也和加价没有太大区别。究其原因,无非是“品质”和“可靠”这两个标签在起作用。

另一方面,丰田方面对于汉兰达产能的严格限制,也让这款车型避免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厂家依靠“供小于求”的方式,也让汉兰达的“加价”变成了顺理成章。

再比如说思域。毫无疑问,第十代思域是一款“现象级”车型,它的到来,把消费者对一款15万级轿车的目光,从看空间、看尺寸,引流到了看颜值、看驾驶乐趣的时代。尤其是那台1.5T发动机,让年轻人对于速度的追求,不再因为价格而妥协。

第十代思域的火爆程度,或许连东风本田自己都没料到。凭借运动犀利的造型、强劲的动力,以及巨大的改装基础,第十代思域完全点燃了运动轿车这个细分市场,也成为了该领域无可争议的头部车型。虽然现在的思域不需要再加价了,但在上市之初,不加个几千万把块,是提不走新车的。

旗舰、图腾车型

部分品牌的旗舰,或者图腾类车型,也是需要加价提车的,比如梅赛德斯-迈巴赫,比如大G,再比如雷克萨斯LM……

这类车型通常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大老板们并不会因为加点钱就对其嗤之以鼻,反而因为加钱能够尽早提车,能够拥有更尊贵的配置,满足了自己的新鲜感和体面,所以甘愿多花点钱。另外,当一台车需要加价之后,意味着它拥有稀缺性,而这部分消费者,要的就是独一无二的感觉。

——这车加价30万能提吗?

——不好意思,没那么大优惠。

有着“高配埃尔法”之称的雷克萨斯LM上市后,段子手们这样调侃。是的,雷克萨斯LM上市后,埃尔法也不得不礼让三分,“加价狂魔”的头衔,也顺理成章地给了雷克萨斯LM,据说当时的行情是,加价80万能提车都算幸运。后来有个新闻也比较有意思,一台雷克萨斯LM事故车以100万起卖,还被称为业界良心。

有圈层效应的车

最近,还有一个类型的汽车“加价”比较火,它们就是以宝马M、奥迪RS、奔驰AMG为代表的性能车,另外,像宝马4系、丰田Supra等小众车型,“加价”的迹象也十分明显。

毫无疑问,这些车型在性能层面很强,但并非不可替代,如果仅仅是追求速度的话,不到34万的特斯拉Model 3 Performance高性能全轮驱动版就能与之匹敌。但这部分人不仅仅是看重性能,他们看重还有圈层,一个很独特的圈层,一个足以彰显个性与品味的圈层。

比如现在一车难求的丰田Supra,几乎所有的买家都知道,它本质上就是一台宝马Z4,但偏偏买它的人就趋之若鹜。

丰田Supra难道比宝马Z4强?二者的基础架构,包括底盘动力都是一样的,能有啥差别?宝马的牌子不如丰田,好像也说不过去。唯一的解释就是,丰田Supra拥有一个固定的圈层,他们并不会因为品牌和性能去购买其他车型,他们就认准了Supra。

事实上,奠定这种“圈层车”的,最早应该是丰田埃尔法,由于香港明星的示范效应,导致埃尔法几乎成为了富豪的标配保姆车,而如果你在同一个段位里,买的不是一台埃尔法,总会感觉有些格格不入。

写在最后

从本质上来讲,“加价车”是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一个游戏,毕竟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东西是不能替代的。所以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还能够继续“加价卖”的车型,就是那些能够提供独特性、圈层入场券的产品。而像汉兰达、思域这样的同级标杆车型,会随着产品的同质化,跌出“加价车”行列。

比如全新汉兰达进入国内后被一丰和广丰一分为二,一汽丰田的“皇冠陆放”也很难达到广丰汉兰达的市场地位,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对“汉兰达”这个名字不过分纠结的话,“皇冠陆放”也足以解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