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天津足球三十年

我与天津足球三十年

我今年四十岁不惑之年 天津人 男 出生于河东区天津站后广场附近的胡同里。@左月_moon发起的这个征稿让我感觉很温暖。因为作为百姓的我们很难找到真的情感寄托。江河日下的天津媒体该做的都被自媒体做了,很多行业内的朋友和老辈给了同样的答案。思考了几天,我觉得三十年的经历足够聊聊,选择“载体”这个主题,跟大家的分享,也许同龄的小伙伴会找到些共鸣和欣慰。也希望能引出更多的同龄及以上伙伴的精彩回忆。年轻人就别了,你们要向前看,希望活力四射的创新,多聊聊欧洲的流行新战术比较香。

还记得1990看了人生第一届世界杯,喜欢上了德国队。可能因为黑白电视大家队服颜色都差不多,只有德国队的比较明显的白色,胸前的花纹如同雄鹰一样,那时候足球的载体是一台索尼黑白电视机。因为我并不知道哪些是球星。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直到1996年通过另外一个载体《足球之夜》才确认那时候的克林斯曼是如此的优雅。1992年,喜欢上了丹麦的舒梅切尔。也决定了我最喜欢的位置:守门员。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天津足球。

1993年某位亲戚在我心里是“亦正亦邪”的存在,他是教育工作者,但因为沉溺于通宵麻将将身体搞垮;他培养了两个成功的哥哥姐姐,一个成了港商一个成了主刀,却有着一段极其失败的婚姻。他每次来我家都数落我,却时不时送我礼物。这次送了我一个足球,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见到真实的足球。足球的牌子叫利生,据说是手工缝制的。胡同里的孩子踢着球到处跑,每次回家都会重新擦擦。还用鞋油打一打伤痕,幼稚至极。这个足球承载了我那几年的足球的快乐,直到应邀去河北区王串场花园的草地踢“比赛”,过新开路时,一辆工程车毁了我的快乐。也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汽车并不只有公交和大发,还有危险的工程车。同时“危改”悄然拉开帷幕了,很多工地沙料区成为我们的球场。(很危险,管好自己的孩子)

1994年开始接触天津足球,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新人20岁已经开始进球了。这就是后来的天津津门虎的教练于根伟。还在上学的我们都在议论这个小将。上午第二节课课间操是我们谈论昨天比赛的时间,虽然不懂什么赛制和球队的体制,但我们知道各自喜欢的球员,那时候开始模仿各种进球,尤其是前一天比赛的进球。当然我最喜欢扮演的角色就是守门员。但于根伟这个名字已经渐渐成为天津足球的载体。那个时代他注定成为天津的名片,再没见过如此优雅又极具能量的中国球员。是的!再也没有!

1997年看着电视里寒冷的济南,天津三星最终降级。高飞队长挨个鼓励大家 我哭的稀里哗啦。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小孩子对比现在的孩子成熟的太多了。这一年我们送走了小平爷爷说的最多的也是没能等到香港回归。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可能根本不在乎什么国家大事。但我们那时候的孩子都沉浸在天津队降级的悲痛中,真切的痛,四年级时姥姥姥爷相继离世都没能感受到的那种失落。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感情成为了足球记忆的载体。因为那个时候不知从哪听说一句话:一个城市足球队赢了直接影响工人第二天的积极性。从此便不再喜欢济南,虽然这是个英雄的城市,直到工作后山东大学出差代表集团宣讲,也没有什么兴致,算不算儿童时期PTSD。

1998年泰达入主天津队,我们也带着新的期望进入全新的赛季。当时我们同学间流行画队徽和排阵容,课间交流最多的就是交换阵容。一张张皱皱巴巴的作业纸成了新的载体。这个赛季跟小伙伴从黄牛手里花34元买了两张票对阵厦门的比赛票。这是我第一次去民园体育场看现场,第一次为这么正规的球队呐喊。当然钱是早餐攒的,因为当时天津平均工资才756元。看比赛也是瞒着家里人偷偷骑车去的。那也是我们危改搬家后的第一年,从河北区的新家骑车去的民园体育场。没有导航,当然也不记得是怎么走的。但还是在开赛前一小时到达了。两个小时的呐喊,嗓子哑了。跟着比赛一起欢呼、愤怒。似乎那个年纪特别容易被影响和鼓动。

1999年新闻成了我们这个年纪追求的主要旋律,《足球报》《足球俱乐部》是早餐的最大敌人,当然爸爸的《天津日报》和《今晚报》也是载体,但我们不太接受那种过于正式的新闻,直到美国轰炸了南联盟大使馆,平时一起看球的兄弟也有着同样血性,我们曾经策划了游行示威。后来一位以理智著称的女同学问了一句众生难忘的话:“你们去哪?美国在天津有办事处么?”这句话让十几个男孩哑口无言,好一似凉水浇头我的怀里抱着冰。我们只好回到足球场,好在我们有民园,我们有金志扬,我们有泰达队。早在美国得罪全中国人之前,金志扬就带领我们赢了不可一世的北京国安。泰达在这一年取得了第七的成绩就已经很满意了,并且于根伟攻入10球。同样是粒粒精彩。

2000年大家都在庆祝进入新的世纪,但天津泰达的成绩似乎并不令人满意,11场不胜。金志扬也下课了,大家对泰达队失望至极。我们的信息来源逐渐随着五大联赛的火爆彻底转移了,但载体并没有太多变化,还是作业纸上的阵容和各自喜爱的队徽。那时候我们流行给俱乐部写信,我写给了我钟爱的国际米兰和曼联,国际米兰回了一封信、一面队旗和一双球袜,而曼联压根就没理我,也没理任何同伴的信件。这一年《天下足球》开始播出,主要传播国际足坛的消息。每周一我们坐等的节目。后来,听h健翔、w涛、甚至翻墙听前央视的人介绍,才知道体制是毁掉纯粹足球的罪魁祸首。对于政治的敏感和理解,当年中考政治满分,政治老师长相酷似买红妹,尤其是告诉我这一消息时的那个笑容。我记着这一切只因为当副校长抓我们自习时踢球(后来是网球,再后来是易拉罐和纸团),只有她为我们说了好话。这位校长说:你们踢球能把中国队踢进世界杯么?一年后......会心一笑。

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2001年10月7日于根伟打入冲进世界杯的关键一球。那个时刻我们充满了期待,对2002的期待。猜一猜什么满天飞?当然是写着国家队阵容的作业纸。那时候老师截获的情报最多的就是情书和各种阵容。

2002年属于中国球迷的欢庆的一年,有中国队的比赛学校直接上了自习,因为善良的语文老师实在不忍心看着我们窝在桌子底下偷看小电视。平时女神与恶魔集一身的班主任,在这几天也都开了恩,后来这位班主任成了某是重点的副校长。那时候几乎男生的装束都是校服套国足队服,零星几位有个性的女生也加入其中。不得不说女生穿队服搭配裙装确实印象深刻。但最令我们期待的还是我们的于根伟是否可以登场。

2003年对80后的我们来说没齿难忘。非典袭来甲A末年也停滞了83天,7月一个月就踢了7场比赛,为何记得如此清晰?因为这年我高考,虽然学业紧迫但4月之前的六轮比赛是一场也没落下,因为作为一个工人家庭的孩子,甚至我们既没有改变命运的必要也没有改变命运的魄力,与当时的天津队很像。左树声名言:“咱们目标啊,奏四保八唉争六”。多年后证明,这才是中国百姓最应该有的状态。在内循环的统筹下,每个家庭也是稳稳的活着,享受当下即可。到现在能走出去看看客场依然很幸福了。

2004年5月15日中超元年,泰达足球场正式启用,那是天津球迷引以为豪的球场,到目前为止也是我去过的最欧式最适合看球的专业球场,北京的工体、上海的八万人、成都的凤凰山、青岛的青春这些足球场的视角都有过于疏远的感觉。3万7千人的泰达足球场和3万5千人的虹口足球场恰到好处。这座球场也成了新的足球记忆的载体。第一次进入泰达足球场感觉自己真的成了羡慕已久的欧洲球迷,我们有了自己的梅阿查(我是国米粉)、威斯特法伦、伯纳乌,那种心情每次从通道走进看台区都会感觉到。我们如此深爱着这座球场和三大街的生煎包。

2006年于根伟退役了,很突然。但如果你看过他的腿就知道退役是最好的选择。同时在管理层面也展现了良好的领导能力,我得到消息已经是一周以后的事儿了,那时候光顾着上大学好好学习了(你们要信)。那个时代还没有微博和抖音,传播速度也没这么快,一般都是看报纸或者新闻网页。我得到消息是移动手机报给的彩信消息的标题党。有些可惜也有些安慰。

2008年 埃贝尔·路易斯·库奇 俗称:大路路来到了泰达,停赛8场的情况下,依然14球得金靴。运气和实力都不是盖的,现场看过这哥们踢球,步频和意识都是欧洲二轮水平,遇到咱亚洲三四流后卫确实很爽。这一年太多次齐呼:路!易!斯!当然这一年还有马季奇,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背叛,后来好几位从泰达成名到其他队成功的也没怎么表露出感恩的心,真不知道俱乐部怎么亏待他们了。除了合同问题还会有什么其他问题呢?从这一年开始,续约成了我们聊的新增话题,总觉得俱乐部或球员一方有隐情。

2009年微博上线了,我是2010年1月1日注册的微博,上学开始就有写东西的爱好,从space到博客再到微博,到现在的公众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微博给了我们太多即时分享的机会,很多媒体和自媒体也鱼贯而出,中间经历过调整,但小文章和分享还是很优秀。这个时代的很多球队的消息甚至一些八卦就随之而来了,比如根伟的餐厅和爱人的佚事,再比如各种队员的续约和合同的八卦。微博成了替代报纸媒体的关键平台。这一年除了天津泰达有个历史最佳成绩,就是小燕他们的风波了。正好从事HR工作的我也有机会跟“消息”人士聊了聊,感觉这才是强队应该有的元素。好在算是平息了,但很多管理上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因为与管委会的合作关系,偶尔也能听到一些传言。足球记忆当然也变得浑浊了很多,不再是儿时简单的足球和队服的信息了。这一年我们看到了“金元足球”的苗头。同时,我也在工体扔过玩偶、举过照片、被DJ声浪攻击、与国安对骂喷水。永远忘不了转弯工体北路公交站开始的谩骂和雪糕桶攻击,当然还有那位受伤的大哥和被砸的大巴玻璃。

2013年被罚分开赛,高层也被处理,最后几轮惊险保级,作为一名只看球踢球的球迷,还真是掀翻了天花板,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足球越来越不纯粹了。之前多少次呐喊感觉自己就是个“嘚儿”原来都是安排好的。

2015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自从空降了一个什么QJ集团,就感觉味道不对了,虽然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孙可,但明知道辉哥这种商人哪里有什么长期做足球的情怀。包括后来的权健和天海,从骨子里就厌恶。当时还跟我家老爷子吵嘴,老爷子觉得权健踢的好看,泰达完蛋了,我说泰达就算是降级,那也是天津的球队,不是某个资本家的。老爷子说我天真,我说老爷子势利。我妈就问我俩,球队有你俩一毛钱么?哄堂大笑结束。但我内心并没结束这段争执,自己也反思来着,万一权健真的发展成了皇马一般健全的从青训到顶级联赛和为国家队输送人才的体系岂不我也会叛变?但多年的HR经验和应对办公室政治的经历告诉我,熵增的结果必然是毁灭。一切都会重新构建秩序,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英雄,悄然完成了教练员资格考试,好像都在提前布局一样。为这几年的安定做了充足的准备。虽然当时广益号摇来了大头和陈涛。然而一声巨响,让喧嚣都暂停了。天津港爆炸地点就在泰达足球场对面,初中的女神就在附近住,两件让我担心的事儿同时发生。实话讲对泰达足球场草皮的担忧大于对女神安慰的担心(毕竟新郎不是我)。泰达足球场就这样病了,一病就是6年。直到2023年7月21日才重新启用,这场比赛我必须在,6粒进球对于球迷确实很爽,只是差了一场胜利。而离开泰达足球场的日子,天津足球和我都在各自成长。天津足球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权健之乱、更名欠薪、球员流失、青训断档。不过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管理下,一切都恢复了正规,也再次见到了我们的城市英雄——于根伟。

2016年开始的几年就没有一年舒服的,各种教练的聘用,各种球员的补充,根本没有归属感。虽然对面404入主的松江后来的权健强势来袭,各种大牌和操作吸引了一票“叛徒”,但我与“当年的血性”的小伙伴没有动摇。事出反常必有妖,果不其然,那几年足球的记忆载体成了官商勾结和虚假繁荣。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种超能力,谁的行为令我反感,早晚谁都会出问题,那个时候看着敲锣打鼓的守门鹭:“天津的球迷就不应该为保级而庆祝”,可是把我恶心坏了。你太小瞧天津球迷了,天津谮球迷看的透谁是长久发展谁是饮鸩止渴。我们当然欢迎一城双队的强势发展,我们也渴望曼城德比在津门上演。可束老板的诚挚远不如当年的本山老板。所以我们也没等来那座恒温“梦球场”

2019年抖音来了,直播平台更加普及,反正替微博筛选出一些想要深入探讨的球迷和专业媒体人,未来几年我们更多的通过抖音回看精彩集锦和关键时间,每个人都成了事后VAR,这个载体成了这几年的绝对主流,而我却始终喜欢在微博上看文字,直到因为早于官媒力挺港府治理HK暴乱,账号被封禁了整整五年,我的载体彻底半身不遂。口罩时代的天津泰达和后来的改组彰显了不破不立的决心。这点应该为天津政府点赞。同时满满开始感受到自媒体的强大,一票之前专业媒体人或者热衷足球的自媒体人开始出现做直播,同我们一起看球,那种解说技巧就如同现场看球时前排点评的大哥一样。提供了远超会员费的情绪价值。赛后的点评,帮球迷问询关心问题,和协调与球队之间的沟通。他们都做到了,媒体人和球迷自媒体成了新的载体。

2021年3月31日改组后的天津津门虎以全新的状态回归球迷怀抱,从年轻队员的挖掘和合理的外援引用,一系列操作展现了于根伟管理公司的能力。降本增效淋漓尽致,各种人脉引援、0元购、低成本购、增值引援让球队变得逐渐稳定。也把天津稳稳的定义在了小球会的设定上,我们没有大牌,但在津门虎(我们仍然喜欢叫泰达)你有机会成为大牌,如此多的原来若干位原来本没有主力位置的球员,成长后离开天津都身价翻倍。这就是团结的魅力。几年前居住的地方有幸和咱们某指导的家人同楼,每周日都能在电梯碰到,通过着装能看到职位的变化,从业余俱乐部到老甲A再到津门虎,这个教练团队承载了稳定局势的重任。他们成了新的天津足球的载体。

在经历了后口罩时代的稳定调整之后,犹豫经常出差,也增加了客场参与的次数,成都、北京、上海、青岛,就是不去济南(原因参考前文)今年我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正版球衣,一些列的周边成了新的足球回忆的载体。球迷愿意为球队经济发展掏腰包,终于挽回了广益之流丢失的信任。开年虽然首平,但我看到了津门虎的整体打法越发成熟。几位高水平外援物超所值。也看到了教练组的成熟,成都凤凰山只看到对方主教练上蹿下跳,我们教练组较前几年很少出来比比划划,这不就是稳坐钓鱼台的感觉么?

我们的都在成长,我的天津足球浓墨重笔的载体其实是追随着于根伟的球员和教练的职业生涯。当我们选择了热爱足球,我们把业余的精力投身到我们热衷的城市队和国家队。经历半生,你会发现承载这一切的并不局限于平台、工具、场地。这一切的精髓就是你我他,每一个热爱生活的我们。人类是最伟大的载体,吸收、转化、渲染、传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场面。请为你我一样纯粹热爱的一群人鼓掌,我们也将相互手挽手肩并肩,向着胜利永远前进。我们不仅保级欢庆,我们为每一场拼搏,每一丝进步呐喊。我为我是天津球迷感到骄傲。

相关推荐